【一百種喜歡籃球的原因 Vol. 008】林彥廷:浪不一定要翻,但要一直往前
【球員故事專欄・照片由林彥廷提供】
開幕戰那天,新北國王林彥廷繳出 10 分、6 籃板、3 助攻,效率值高達 17,與洋將傑登並列全隊第三。賽後,他站在場中央接受訪問,聽著觀眾的呼喊聲,心中湧起久違的悸動。
從能仁家商、政治大學到 CBA,熱烈球館的聲浪交錯成記憶,如今,所有經歷都在這一刻凝聚成新的開始。
他笑著說:「以前面對職場的態度不是那麼正確,現在我想好好證明自己。」這次回家,是他重新與籃球對話的另一個開始。

希望以後的生活有籃球
林彥廷最初愛上的運動,其實是躲避球。小學五、六年級時,學校不再鼓勵高年級學生參加躲避球比賽,他便轉而投入籃球。那年夏天,好友一句「走啦,我們去打籃球!」改變了他的未來。
升上花蓮自強國中後,他開始正式接受籃球訓練。母親原本強烈反對,認為應該以課業為重,甚至列出一張「條件清單」,要他達成後才能繼續練球。父親也質疑:「你看哥哥練田徑的結果是什麼?」但他沒有退縮。直到母親親眼看到兒子在球場上被喝采、被關注,才慢慢放下顧慮。
他回憶小時候曾在聯絡簿上寫下:「放學打籃球覺得很好玩,希望以後的生活有籃球。」這句話後來成為家人支持他的推進器,也成為他的初衷。

嚴師的責任養成計畫
進入能仁家商後,他遇見了啟蒙恩師林正明教練。那是一位對球員要求極高、卻充滿愛的老師。教練不只教戰術,更教做人,常對球員說:「只要有一天是籃球員,就要盡到籃球員的責任。」
高中時期的訓練嚴苛到近乎苛刻。林彥廷笑著說:「我不管做什麼都會被唸,但後來我知道,他希望我學會主動思考。」除了球季,教練也看重態度。林正明教練總能從最細微的動作看出心態的變化,提醒他「穩下來」。也是這個階段,他開始思考喜歡籃球除了「好玩」之外還能有很多原因。



籃球之外的世界
升上政治大學,是他人生的新章。那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,要兼顧課業,也要學會與一般學生共處。在那裡,他第一次體會到,籃球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。陳子威教練也時常提醒球員:「感恩、惜福,因為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。」這句話,也成了他日後面對挑戰時最常想起的一句話。
外界對他所在時期的政大印象,是三連霸的榮耀,但對他來說,背後是無數訓練與課業間的掙扎。「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挑戰,但我們就是要想辦法一起解決。」他說。完成三連霸的最後一戰,他與高中戰友丁冠皓、高錦瑋成為敵隊。比賽結束後,三人淚灑球場,不是為了輸贏,而是因為明白彼此即使身在不同隊伍,仍共同走過低潮與困境。最後的學生籃球時光,他告訴戰友: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,我們絕對不要放棄籃球這條路。」


在北京學會職場競爭
北京的冬天很冷,除了要適應不同的氣候,還要學習在職場上生存。
在 CBA的兩年間,他看見截然不同的籃球文化,有各種國籍的教練、二十支球隊不同的節奏與複雜系統。起初林彥廷抱著「體驗」的心態前往,且把自己擺得太低,總覺得是「學弟」,心態過於保守。在陣中學長的提醒之下,他才意識到:「如果不去競爭,就永遠不會進步。」
想起出發前,他曾請教前輩陳盈駿與林庭謙。「他們說要給自己一年時間去適應,當時我還覺得,一個月就夠了吧?結果真的一年都不夠。」
這兩年,他更了解職業籃球的現實,每個位置都有替代者,每一天都在被檢驗,還有最重要的課題,能否在球場上找到成長的方向。


新北國王的後起之浪
第一份合約到期後,北京仍提出續約,但他選擇回來,加盟新北國王。「我想要更慎重地決定職業第三年。」他說。
他記得大學時期曾看過國王紀錄片,印象最深的是那句:「國王會照顧每一位球員。」他所認識的新北國王不只看球場上的表現,也重視場下的成長,這正是林彥廷所嚮往之處。
如今,對於新北國王教練給他的定位,他說:「防守與進攻兼具的控球後衛」,希望自己能朝日、韓聯賽裡「能進攻、又能組織」的雙能衛方向邁進。更重要的是,持續調整身心狀態,保持國際競爭力。

喜歡籃球的原因
提及喜歡籃球的原因時,林彥廷思考了許久說:「最快樂的莫過於跟隊友相處的時刻,以及一起打敗對手的感覺,籃球,已經與我的生活密不可分。」
而籃球也教會他責任,這兩個字也是他對這份熱愛最深的詮釋:「籃球給了我這麼多,如果我不維持好自己的狀態,那我就不配做一個職業球員。」
他來自花蓮,母語名是「Halo」。 這個名字連結著家族與土地,也提醒他不忘初衷。如今的林彥廷,不只是球場上的後起之浪。他把每一次練習、每一場比賽,都當成浪潮來臨前的積蓄。真正的前進,不在浪尖,而在那股穩穩向前的力量。
開幕戰取得開紅盤的他,被問及有什麼話想對球迷說:「謝謝你們!」他笑著揮手,補上一句:「每場都要到喔!」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