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百種喜歡籃球的原因 Vol. 006】喬納森為籃球而生,為家人而戰
【球員故事專欄・照片由喬納森提供】
選秀會炙熱燈光亮起,當主持人喊出「新北國王選擇的是——喬納森」的那一刻,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落。而他將眼神專注地投向父母,想確認他們是否為自己感到驕傲。「只要爸媽開心,我就開心。」這是喬納森對那一刻最單純的答案。
對喬納森而言,籃球從來不只是關於自己,而是深深牽繫著家庭。

來自運動世家的倔強
喬納森出身於一個幾乎人人都曾從事運動的家庭,家族對他寄予厚望,如今卻只剩他一人仍在這條道路上。他已有九年沒有回過南非,阿嬤過世前最大的心願,就是能親眼看他比賽。雖然在大學時期她已稍稍如願,卻始終未能看到孫子在職業場上的身影。這份遺憾,成了喬納森心中最強的驅動力。
剛來台灣時,父親完全不支持他打球。身為補習班老師的父親,認為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,也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,對體育路徑心存疑慮。父子關係一度僵冷,直到高中,松山高中教練親自登門拜訪,父親才終於鬆口。真正打動父親的,其實不是任何說服,而是兒子長年泡在球場的身影。後來,父子甚至會一起投籃、談論比賽。母親則始終保持開放態度:「什麼都可以嘗試,只要不要走偏。」在這樣的拉鋸之中,喬納森學會了理解,也學會了堅持。


苦澀的起點
真正走進松山的籃球環境後,他才意識到這條路並不只是浪漫與夢想,而是充滿挑戰與未知。高一那年,他因嚴重傷勢接受手術,長時間無法融入球隊,也擔心復出後無法跟上高強度訓練。偏偏那段日子父母回了南非,他獨自承受無數負面念頭,甚至覺得自己已經走到盡頭。那段孤獨的低潮,他形容自己幾乎陷入憂鬱。多年後,他才向父親坦承這些心境,換來一句簡單卻篤定的話:「不要想太多,我們會是你最強大的後盾。」從那之後,他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,籃球這條路並不是孤身一人。

與世界角力
喬納森的成長過程,也是一場與世界的角力。小時候因為膚色,他常被嘲笑、排擠,歧視的言語伴隨著他的童年。直到某一天忍無可忍爆發,換來的卻是長久的孤立。國中到高中,他的脾氣因此變得暴躁,但也在過程中學會了觀察人心。
儘管遭遇如此對待,他笑著說:「雖然外表並不像台灣人,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台灣人。」假期回到南非,親友也打趣稱他「更像亞洲人」。這份莫名的歸屬感,讓他在台灣球場上的每一步,都更堅定。

國王新人的角色
如今穿上新北國王的球衣,喬納森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:防守、三分球,以及要成為一名可靠的 3D 球員。他以李愷諺為學習對象,希望在關鍵時刻能守下重要的一球,投進關鍵的一擊。提及新人年目標,他不追求耀眼光環,卻渴望在每一次上場時,確實完成教練交付的任務。
「籃球這條路很曲折,從完全不懂到現在,過程中有掙扎、有低潮,但也讓我更加堅定要走下去。」喬納森語氣平靜卻篤定的說。

喜歡籃球的原因
在「100 種喜歡籃球的原因」裡,喬納森的答案是愛、永不放棄、家人。
愛,讓他渴望進步,也給予他自信。永不放棄,是高中教練不斷提醒的信念。而家人,無論是血緣、隊友還是教練,都是支持他走到今天的理由。
對喬納森而言,籃球不只是一項運動,而是一種信念。為了已不在身邊的阿嬤,為了曾懷疑卻最終支持的父親,為了始終鼓勵他的母親,還有場上並肩的隊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