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10/17

【一百種喜歡籃球的原因 Vol. 007】蔣淯安用責任與勇氣寫下屬於家的節奏

【球員故事專欄・照片由蔣淯安提供】

去年,蔣淯安終於回到他的家鄉台中。

當夢想家主場的燈光亮起、主持人高喊他的名字,他在熟悉又陌生的場館裡會心一笑。那一刻,他是夢想家的控球後衛,更是一個回到故鄉的旅人。多年來,他在北部征戰、歷經傷病與起伏,如今披上夢想家戰袍,心裡浮現的只有一句話:「回家真好。」

對蔣淯安而言,這不僅是一場轉隊,更像是一段循環的完成。
從台中起步、又回到台中,他用責任與勇氣,詮釋「一步一腳印」。

那時候的男孩沒有一個下課不打籃球的

蔣淯安從小就是個離不開籃球的孩子。小學四年級那年,學校還沒有籃球隊,他和幾個同學下課就往球場跑。也因為這份熱愛,校長陳光鑫成立了校隊,為他打開了通往籃球世界的門。

升上國中後,他利用早自習練球,卻一度因身高問題被導師否定:「你要練什麼球?好好讀書才有未來!」但他沒有退縮,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,說服導師並堅持練下去。

他知道自己身高不占優勢,於是從速度、敏捷度到投籃,每一項都要比別人更專注。那時的他早早明白:「想留下來,我就得比別人多努力一點。」

退隊不成,反倒成為堅持下去的另一個起點

與同學們相約一起進入青年高中後,籃球從樂趣變成了考驗。從乙組轉戰甲組的艱辛過程,讓他幾度想放棄。那個暑假,他和幾個隊友說好要集體退隊,結果第一個舉手的隊友被教練怒斥,其他人全都嚇傻。

笑著回憶那段往事,他說:「我們後來都沒退成,剛開始是因為害怕被罵,後來反而領悟到堅持就會有結果。」

大學階段以體保生身份進入台體後,命運再次考驗他。大一椎間盤突出,整整休養一年;大二剛復出又摔斷手腕。當母親在病床旁哭著問「要不要乾脆不要再打了」時,他第一次動搖。

但他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:「我是體保生,有責任執行學校希望我達成的目標。」傷勢復原後,他與呂奇旻攜手帶領球隊奪下隊史首冠,也入選年度最佳五人。那一年,他深深體會到「一步一步完成目標」的力量。

職業之路,滿是責任與信念

畢業後,因為身高劣勢,他先是轉向教職之路。直到范耿祥學長突如其來地邀請:「要不要來試練看看?」他又回到了熟悉的球場。

原本預期加入范學長所在的達欣,卻意外在選秀會上被台啤選中。閻家驊教練那句「有機會了就要抓住」讓他銘記至今。

在 SBL 時期,有兩位讓他受益良多的恩師。閻哥對他來說像父親,不只在場上指導,也在生活中關心。另一位則是周俊三教練,三哥教會他:「後衛要記得五個人的位置,他們會在哪個時間出現在哪個點。」那時他才明白,籃球不只是投籃、得分,而是一種思考,一種節奏。

回憶 SBL 初期,他也曾懷疑自己能否立足。第一季表現起伏,讓他覺得「是不是該走了」。但季後賽他找回節奏,也學會以平常心面對壓力。隔年奪冠時,他流下眼淚,前一年被逆轉、這一年終於登頂,那是屬於他的救贖。

回家的夢想

從賽會制到主客場制,他感受到職業籃球真正的熱度。當夢想家以中部為主場創立時,他的第一個念頭是:「未來也許能在家鄉打球。」如今真正披上夢想家戰袍、在台中出賽,他笑著說:「那種開心很難形容。」這份歸屬感,讓他更明白籃球的重量。
對他來說,這支地處台中的球隊雖然是新的環境,卻像一個熟悉的起點。
他說:「能在家鄉被家人看到、被熟悉的人加油,是最幸福的事。」

家人,是最強的後盾

在場上他是指揮官,在家中則是父親與丈夫。他說自己容易緊張,反而是太太能讓他穩定下來。孩子們,則是他面對傷病與恐懼的勇氣來源。
「他們會問我出門是不是要去打 PRP?還會跟我說『爸爸不要害怕』。」
這些天真的話,讓他學會勇敢,也讓他在每一次傷癒復出時,都更堅定地走上球場。

喜歡籃球的原因

在「100 種喜歡籃球的原因」中,蔣淯安的答案是:責任、勇氣、家人。
籃球讓他學會說到做到,讓他成為一個更勇敢的人,也讓他能照顧家人。
對他而言,籃球是一盞明燈,照亮了他從少年到父親的人生。
責任、勇氣、家人這三個詞,是他選擇與籃球繼續同行的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