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百種喜歡籃球的原因 Vol. 001】追尋自我價值,與未完成的蔡宸綱
【球員故事專欄・照片由蔡宸綱提供】
一個月前,蔡宸綱完成了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入選第44屆雙北威廉瓊斯盃中華藍隊陣容。對任何一位年輕球員來說,這都是一張難能可貴的門票,更何況這是他第一次披上成人級國家隊的戰袍。雖然最終未能進入亞洲盃名單,但能夠與劉錚、陳盈駿等頂尖球員並肩作戰,已經讓他收穫滿滿。那不只是一段球場經歷,更是關於專業、關於競爭、關於如何在高手如雲的舞台上,找到自己位置的一堂課。

刻在DNA裡的勝負本能
要理解蔡宸綱的球場樣貌,得先回到他的家。父親是原則的守門員,母親是細節的雕刻師。父親要求他在待人處事上守住分寸,諸如與同學相處時,要懂得尊重與謙遜;母親則把「要做就做到最好」視為生活規則,無論是收拾房間還是做家事,都不能敷衍。這種教育模式,把「專注、徹底、全力以赴」植入他的性格中。在場上看到的那股衝勁、對勝利的偏執渴望,其實都能在他童年的日常找到源頭。對蔡宸綱而言,勝負從不是臨場才點燃的火花,而是早已刻進DNA的本能。

最溫柔堅定的後盾
大學時期,蔡宸綱曾陷入一段幾乎讓他放棄籃球的低潮。那個曾經因為熱愛籃球而為LeBron James改英文名字的蔡宸綱,某天哭著打電話回家:「我打不下去了。」電話另一端,父母沒有責怪,更沒有否定他的感受,只用最溫柔又堅定的方式告訴他:「不管你做什麼決定,我們都支持你。但等你冷靜下來,再好好想想。」這份理解與包容,讓他在之後的職業旅程中,每當遇到場上衝突或外界雜音,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逃避,而是先回到那份被支持的安全感,再出發面對挑戰。

從模仿偶像到找到自己的路
蔡宸綱的籃球啟蒙,始於對NBA巨星的迷戀。少年時崇拜LeBron James,喜歡他的力量與影響力;後來被Kevin Durant的果敢與關鍵時刻的冷靜吸引。然而,隨著年齡與經驗的累積,他逐漸意識到,模仿偶像只是開端,找到屬於自己的打法才是破關展將的解決之道。 在攻城獅,他被定位為四號位,歷經兩位教練的不同體系後,他學會了「耐心」這門課。學長朱雲豪的一句話也不時陪伴在側:「新秀沒有一個是沒坐過板凳的,要有耐心,準備好自己,然後上了場就毫無保留的展現。」
在徬徨猶疑時,助教也用另一種方式幫助他,最後討論出一個對標模板,立陶宛的Domantas Sabonis,沒有超級驚人的身體天賦,但用智慧與技巧打造出獨特的攻防方式,也讓蔡宸綱對自身優勢與未來發展有了更具體的理性認知。

職業殿堂裡的學習與蛻變
2024年4月25日對中信的比賽,蔡宸綱狀態正佳,投籃手感順暢,防守也多次成功。然而在一次補防中,他漏掉了特攻後衛林韋翰的三分。比賽結束後,他反覆重看影片檢討,告訴自己:「在職業層級,任何細節的失誤都可能改變勝負。」這一場比賽的教訓,也提醒他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專注,這是成為穩定球員的必經之路。
今年入選中華藍隊後,李啓瑋曾在一次球團訓練後的早餐桌上說:「大家都是球隊中的精英,雖然你在攻城獅的打法屬於功能型,但該表現的時候一定要放開來打。」藍隊學長陳盈駿也曾提醒:「白隊的人都是拼了命想擠進藍隊,你也要向大家證明自己也是有能力在這裡的。」那段時間,他從隊友身上收穫了不同面向的提醒,也成為蔡宸綱繼續前進的動力。

場上場下的兩個靈魂
外界常說,蔡宸綱在場上與場下彷彿是兩個人。場下的他隨和、笑容多;一踏上球場,眼神就變得銳利而專注,帶著一種不容忽視的侵略感。他並不排斥這種說法,因為那是來自對勝利的渴望。對他而言,無論正式比賽還是日常對抗,甚至是看似無關緊要的練習,都是必須去爭取的勝利。只是,他也清楚情緒穩定的重要性:「情緒穩定,你才有辦法在場上做出正確的判斷,這就是我一直以來要去修正的。所以我不會覺得這個標籤是不好的,它一直在提醒我要往正確的方向走。」

從熱愛到責任的深沉轉變
當被問到「你喜歡籃球嗎?」時,他沉默了片刻。初時的喜歡,是單純的熱愛,無論晴雨、無論疲累,都想在球場上多打一會兒。如今的喜歡更深沉,它成了習慣、責任與自我價值的來源。賽季結束後,他會刻意給自己一些時間保持距離,避免疲乏與倦怠,但當重新開始訓練,籃球帶來的那股快感與成就感依舊無可取代。 如果要用三個詞來形容籃球對他的意義,他給出了慎重的答案:「不能沒有它、珍惜、夢想。」籃球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他珍惜這條路上的每一步,也因為夢想,讓他即使在最低谷時,依然相信自己能更好。

未完成的自己,正在路上
蔡宸綱的籃球旅程還在書寫。從家教中累積的品格,到一次次挫敗裡磨出的韌性,從隊友給予的鼓勵,到對籃球熱愛形態的轉變,他希望一步步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球員。他渴望勝利,也不斷修正自己,期望善用天賦,但更相信努力的價值,不怕被貼標籤,也從不讓別人替自己下定義。也許,正是這種對「未完成」的坦然接受,讓蔡宸綱在每一次起跳、每一次出手時,都帶著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信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