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5/13

《充滿挑戰的眼睛:選擇造就機會,謝亞軒的籃球信仰與成長之路》

【球員故事專欄・照片由謝亞軒提供】

在球場上,他是沉穩的射手、是臨危受命的控球、是團隊信賴的核心。但走下球場,謝亞軒只是個低調、內斂、喜歡家人陪伴的普通男孩。

從手球轉向籃球,從不被看好的小孩,到穿上國家隊戰袍,再到職業舞台站穩腳步,謝亞軒的籃球之路,從不是平坦直線,而是充滿選擇、掙扎與一次次咬牙堅持。回過頭看,這是一個屬於他的成長地圖與信仰軌跡。

家是永遠的避風港 媽媽的自由教育與爸爸的信任眼神

謝亞軒的家庭給予了他極大的自由與支持。媽媽從小就安排他接觸各式各樣的課程,從鋼琴、英語補習到請家教,目的不是要他變得多會讀書,而是讓他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。當他選擇籃球這條路後,家人雖然不曾設想他會走到職籃,但當看見他為籃球如此投入,也選擇全力支持。

爸爸則是典型的「行動支持者」,雖不多話,但每每在兒子遇到低潮時,總會傳來一句簡潔卻溫暖的訊息:「放寬心,不要把流言蜚語看太重。」謝亞軒形容家人是他堅持下去最強大的力量,他進入職業後,爸媽幾乎每場主場比賽都親臨現場,甚至最遠至高雄。謝亞軒說:「比賽時,有他們在現場就能感受到無形的力量支持著我。」

籃球起點 從哥哥身後走進球場

對謝亞軒來說,人生中很多關鍵的選擇,往往是因為「跟著哥哥走」。最初接觸的運動其實是手球,他與哥哥在小學時期一起在校園裡玩躲避球,正是那股活力與協調性被手球教練相中,兩人便一起加入手球隊。後來因緣際會,他也跟哥哥一起接觸到棒球與籃球,但最終,籃球成了他真正投入、無法割捨的熱情所在。從下課後在學校籃球場打球,到參加三對三比賽,再到籃球社團練習,這條路雖然未曾在計劃中,卻一路越走越堅定。哥哥不僅是帶他進入體育世界的人,更是他每一段選擇背後的默默推手。

軍事化的修煉場 能仁家商與小羊哥

升上高中後,謝亞軒進入籃球名校——能仁家商。這段時間是他籃球生涯最關鍵的養成期。他坦言自己剛進球隊時,幾乎各方面都跟不上隊友,從體能到技術,都被遠遠甩開。然而,嚴格的訓練制度與林正明教練軍事化的管理方式,讓他逐步建立起籃球的基本功與做人處事的態度。每天固定起床、打掃、訓練、休息,就連見到老師如何問好都有明確規範,這些看似瑣碎的要求,卻成為他日後面對壓力與挑戰的重要基石。

即使離開高中,謝亞軒仍與林正明教練保持緊密聯繫,甚至在決定加入職業隊伍與簽約細節上,仍會主動請教教練意見。他說:「我們不是只是球員與教練的關係,更像是父子、兄弟,以及一路同行的家人。」

找到自己 健行科大與心中的榜樣

大學時期,謝亞軒選擇加入健行科大,而非大家期待的政大。他笑說自己有些反骨,雖然政大學歷亮眼,家人也希望他往那邊發展,但他更看重球隊體系與未來的成長空間。健行的籃球文化、教練團對於現代戰術的理解與執行,正是他想學習的環境。

在健行,他找到了明確的定位,也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球風。他提到當時心中的榜樣是簡祐哲,兩人同樣來自中壢,他也因此選擇穿上象徵偶像的10號球衣。他回憶起兩人曾在球隊同隊一年,「從他的動作、協調性、處理球方式都讓我學很多,那時候真的是把他當目標在追。」

堅持與肯定 選擇特攻的理由與進步獎的意義

從健行畢業後,謝亞軒選擇加盟t1 League的新北中信特攻。雖然這項決定當時受到外界不少質疑,有人認為他是「為了錢」,但謝亞軒強調,真正吸引他的是球團的誠意與對球員的尊重,從總經理親自帶領參觀公司,講述球團成立初衷等行為,他感受到自己在這支隊伍中會成為重點栽培對象,也因此在與家人、林正明教練與經紀公司的多方討論下做出這個重大決定。

然而,職業初期並不順利。從適應歐洲球風到扮演不同位置角色,再到面對球隊主控林韋翰受傷後臨時被賦予控球任務,每個階段都是挑戰。但也因為不斷學習與調整,他漸漸站穩腳步,最終在職業生涯第二年榮獲「年度進步獎」。這座獎盃對他來說,不只是重拾信心,更是雪中送炭的肯定!

兩場心靈暴風 U18與中信的輿論風暴

除了困難重重的挑戰,謝亞軒人生中也遭遇兩次重大挫折。第一次,是高中時入選U18中華隊,在入選大名單時,他抱著陪練與學習的心態前往,沒想到卻入選正式12人名單,並且遭到網路上的大量謾罵,認為謝亞軒不夠格。他說自己當時還只是個未成年的小毛頭,看到臉書留言區的批評時,心情極度崩潰,甚至躲在寢室哭泣。面對負面情緒,

謝亞軒說:「很謝謝阿吉的陪伴,我們常常徹夜聊心事,也常跟我說要更有信心出手,好在最後也真的證明自己不如網友說的那樣不堪。」

第二次的挫折則是選擇特攻之後的風波。他原以為做這個選擇只要對自己負責,也只有我知道選擇的真正原因是什麼,再度成為「箭靶」、被貼上標籤,難免覺得洩氣,甚至一度想藉酒消愁,「但愁更愁」。不過,這些負面聲音依舊沒能打倒他,反而讓他更加堅定要證明,他的選擇是對的!謝亞軒補充說道:「教練團給了我很多,例如光哥的防守技巧、莫米爾的歐式球風等,雖然真的對我很兇,但同時也讓我更懂打籃球是怎麼一回事。」

壓力之下的他 選擇練球,也選擇放鬆

面對壓力,謝亞軒有兩個極端的處理方式。一是紮實練球。他說自己是那種「不投就不準」的選手,只有透過持續的訓練才能找回手感。當感到焦慮、沮喪時,他會選擇重返球場,把壓力轉換成汗水與節奏。

另一個方式則是「放鬆」。他最喜歡回家陪姪子和家人聊天,這些生活的片段讓他重新找回自我。他說:「我是那種不喜歡讓大家知道我在幹嘛的人,但有壓力的時候,朋友、家人總會出現在身邊,陪我一起走過去。」

謝亞軒不是典型的籃球天才,更不是英雄史詩。他是那種靠著每一次「選擇」與「堅持」慢慢走出屬於自己路的人——選擇留下來、選擇扛下責任、選擇面對壓力、選擇相信自己。未來的路或許依然充滿挑戰,但對謝亞軒來說,他早就準備好,用自己的方式,一步一步繼續往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