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智慧的眼睛:曾文鼎除了天賦與努力,更重要的是無時無刻不學習的心態》
【球員故事專欄・照片由曾文鼎提供】
曾文鼎的籃球旅程,起點並非來自正規訓練,而是純粹的喜愛。他回憶道,小學時放學後,和朋友們一同打籃球、棒球、足球,並未特別對某項運動產生執念。然而,在回家途中經過大學球場時,偶爾會加入大學生的籃球對抗,漸漸地對這項運動產生了興趣。
加上擁有超過190公分的身高,為曾文鼎開啟了籃球之門,但同時也帶來日常生活的不便。他笑著回憶,國中時課桌椅太小,雙腳根本無法放進桌底,因此常常側身而坐,並與隔壁同學聊天,最後學校特地為他準備了可調整高度的座位。這種不便雖然帶來小小的困擾,但也讓他逐漸發掘其優勢。

接受正規訓練後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
因身高出眾,曾文鼎被推薦進入再興中學接受正規訓練。然而,初期的訓練強度遠超想像。他坦言,第一週訓練時,僅熱身便已耗盡體力,更不用說後續的練習。他形容:「我根本傻眼,這日子真的撐得下去嗎?」然而,他仍選擇咬牙堅持,除了因為對籃球的熱愛,也因為「不能丟臉」的性格推動著他繼續前進。
曾文鼎說道:「身體知道很累,而且那時候要從淡水到木柵是非常麻煩的,但是我只要想到那些好朋友的期待,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是打出興趣,因此就在心裡告訴自己要好好加油!」
開始學習當一名稱職的職業球員
在SBL打到一個階段後,曾文鼎前往挑戰日本職籃與CBA,沒有了台灣球團一條龍式的服務,飲食、交通、住宿等問題都必須靠自己,並且在訓練與比賽中,也需要自己發掘問題、解決問題,不會有人為了栽培你,而停下整個球團的腳步,為你進行一對一的訓練。
曾文鼎解釋:「無論是日本或是CBA,球團都是以團隊為目標,如果跟不上球隊,不好意思你就會被取代或被淘汰,如果心態好的球員,會自己想辦法,心態差一點的,可能就會執著於為什麼教練不用我?為什麼我連練習都不能打?慢慢的就會被市場淘汰了。」

任何時候都有可以學習的人事物
除了天賦與努力,曾文鼎的高球商來自於不斷觀察與學習。他提到,早年在國家隊時,也坐過一段時間的冷板凳,不過卻是學習到最多的時期,曾文鼎細數當時學習對象,包含中國移動長城姚明、巴特爾、王治郅,還有韓國的金周成、徐章勳和玄周燁,甚至是黎巴嫩和菲律賓的國家隊成員都記得一清二楚。而隊上的學長們也總會在比賽後提供建議,讓他理解自己的優缺點。他認為,籃球不只是技術,更是對比賽的理解與臨場判斷,這些也都需要時間與經驗的累積。
曾文鼎說道:「當時根本就是在看表演,有時候還會看到驚呼,他怎麼知道要做什麼事!或者是他怎麼知道要做什麼!他竟然做了這個動作成功得分!簡直是坐在VIP席位看球。」因此鼎哥從模仿做起,從球隊訓練、對抗,最後在場上應用。除此之外,曾文鼎認為不只是觀察中鋒球員,後衛選手也值得觀摩,學習對方在擋人後的防守與傳球的選擇,或是如何撕裂禁區製造機會,當他轉達給隊友,且隊友能有所成長的話,團隊也可以輕鬆得分!

在連敗中頓悟控制情緒的重要
籃球路上,挫折與挑戰難以避免。曾文鼎提到,進入裕隆球隊後,基本上贏多輸少,連敗頂多二連敗,事不過三,踏出了舒適圈後,曾經有過連續兩個禮拜都沒贏球過,甚至有幾場是前三節領先,到了末節被逆轉的情況,曾文鼎就是在這種連敗中頓悟:「不能被前一天的情緒影響下一次的訓練,在場上的時候,更不要因為這一回合的失誤,影響接下來球賽的走向。」
曾文鼎覺得自己並未具備突出的天賦,而是透過不斷學習與適應,逐漸累積經驗,也在與高強度對手的較量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。他認為,低潮是成長的一部分,唯有經歷過困難,才能找到真正的提升方向。

家庭教育讓鼎哥熱愛助攻
「你要當一個在這個團隊裡面不可或缺的人。」曾文鼎的父母曾這樣跟他說,以致於無論在哪個階段,曾文鼎都是抱持著團隊至上的想法,甚至最喜歡的獎項都是以幫助團隊為主,曾文鼎補充:「當每個人都想得分的時候,你的競爭對手有很多個,但如果目標是為球隊贏球,我們要利用團隊的配合,去創造一個很棒的機會,讓該得分的人在對的位置很舒服的出手。」
談及家庭對其籃球生涯的影響,曾文鼎表示,家人一直給予他充分的支持。雖然早期選擇籃球這條路時,許多決定是由教練與家長共同討論後做出的,但回顧過去,他認為這些選擇對自己的發展是正向的。儘管犧牲了一部分的同儕生活,但他相信,這些取捨最終讓他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。

籃球是一種生活態度
對於未來,曾文鼎希望能夠持續為台灣籃球貢獻力量,不論是透過球員、教練或顧問的身份。他認為,台灣籃球仍有許多可以進步的空間,而他願意將自己的經驗傳承給年輕一代,幫助他們更快適應職業賽場。
此外,他也強調,籃球不僅是場上的競技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。他認為,一位優秀的球員不僅要在比賽中表現突出,也要能夠帶動球隊的氣氛,影響隊友,並且具備良好的品格與紀律。他相信,唯有從心態與技術雙方面提升,才能成為真正的籃球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