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百種喜歡籃球的原因 Vol. 003】籃球帶林信寬走過最好的時刻,也渡過最難的時候
【球員故事專欄・照片由林信寬提供】
今年首次參加世大運的林信寬,對上多支歐洲勁旅。雖然最終未能打進八強,但對林信寬來說,這是珍貴的學習機會。
「歐洲球員的基本功非常扎實,尤其芬蘭真的很難守,感覺被上了一課,但同時也提升了球場上的判斷與經驗。」這段與世界強隊正面交手的經驗,讓他看見差距,也更加堅定了要走下去的理由。

籃球的起點從公園到校隊
最早接觸籃球,是國小二年級時舅舅帶林信寬去公園打球,那時候單純覺得好玩,進球的爽快感讓他深陷其中。不過,對多項運動都有所鑽研的他,升上國中時,最初想參加棒球隊,卻因為錯過報名而意外走進籃球校隊。從「好玩」變成「升學」的工具,籃球在他生命中的重量逐漸增加。
正式參與正規訓練後,阿嬤的一句話,更是堅定了他的選擇。國中畢業時,他一度想放棄籃球,轉當一般生,想像朋友一樣能有休息和娛樂時間,但阿嬤說:「我想要看你繼續打球。」成為推他向前的重要力量。


學生時代的衝勁與轉變
林信寬說學生時期的他就是一股腦往前衝,雖然身材不算突出,但靠著拚勁與不怕失誤的態度,慢慢磨出屬於自己的球風。高中時期,被廖覎鋕教練發掘,並告訴他:「我會帶你成為國手。」雖然當時還懵懂,但現在回頭看,他才發現這句話竟成真。
他說:「以前不懂籃球能帶給我什麼,但亞運拿到金牌、進入職業舞台,還拿了冠軍,才知道原來籃球真的可以改變人生。」


職業舞台中的進步與成長
加入桃園台啤永豐雲豹後,林信寬學會了如何看待自己,也學會了如何面對外界的聲音。「以前打球心態比較心浮氣躁,也比較在意自己,但後來才知道這樣是最沒用的。過去自己雖然有意識到這個問題,但一直沒有去改變。」
他也感謝隊長黃鎮經常鼓勵他,要他放開來打,當自己狀態不好的時候,不是陷在情緒裡,而是轉念去想如何幫助隊友、幫助球隊。這種心態的調整,讓他逐漸成長為更成熟的球員。
技術面上,第二年獲得更多球權,整體進步也更明顯。他說:「尤其在處理球上,我會去觀察小高怎麼做,然後自己思考為什麼他會這樣選擇,慢慢去內化。」


與表弟並肩的日子
2024年準決賽第三戰,雲豹面對海神半場落後16分,球隊休息室氣氛緊繃,全隊壓力沉重,但那時候,表弟 DeMarcus Cousins 站了出來。
身為國際球星,他有能力也有心帶領球隊,並且他選擇的方式不是謾罵或責怪,而是用正向的言語激勵大家。卡森斯甚至對自己說:「不要害怕碰撞,我會罩你,他撞你我會幫你撞回去!我們就是要七連勝直接奪冠!」
林信寬記得,那一刻大家的專注力重新被拉回球場,信念更加堅定,這一戰必須結束,不要把戰線拖到多一天。最終,他們也真的穩穩拿下第三勝,闖進冠軍賽。

最深的思念化為前進的動力
提到家庭,林信寬說自己的「努力」源自於媽媽。雖然家境並不寬裕,但媽媽總是想盡辦法給予他所需的支持,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心理上。一路走來,媽媽與外婆始終是他最堅強的後盾,不會過度擔心未來的出路,只簡單地叮嚀:「你喜歡,就去做。」這份理解與鼓勵,成為他勇敢追夢的底氣。
然而,高二那一年,他卻遭逢人生最深的傷痛。當時正全力準備準決賽,卻在決賽期間接到噩耗,媽媽因心肌梗塞驟逝。即便如此,他仍忍著悲痛完成了最後一場比賽。從那之後,每一次踏上球場,他都像是帶著媽媽一起上場。當他比賽中舉起雙手指天、在心裡默念時,那都是對媽媽的傾訴與思念。
對林信寬來說,籃球不僅是一個夢想,更是延續與媽媽之間牽絆的方式。球場上每一次的奔跑與投籃,都是他和媽媽之間最深刻的連結。

籃球,純粹的愛
問他為什麼還喜歡籃球?林信寬笑著說:「很久沒碰它就會手癢。」
籃球帶給他更好的生活、榮耀與成就,但最打動他的,依然是最初的那份單純。對他而言,籃球像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可或缺;也是驅動他的熱情,讓他願意承受訓練的辛苦;更是最純粹的快樂,不為別的,只因為喜歡,把球送進籃框的那一刻,就能忘卻一切煩惱。
或許,正因為經歷過失去與成長,他更明白這份純粹的珍貴。每一次比賽,他都在提醒自己,要帶著媽媽的目光,帶著那份最初的快樂,繼續打下去。

籃球帶林信寬走過最好的時刻,也陪林信寬渡過最難的時候。從那個在公園裡投鬥牛的孩子,到如今站在國際舞台,林信寬還有很多想逐一達到的目標,他知道自己還有不足,但他相信,只要不放棄,籃球會一直帶著他往前走。這樣的籃球,怎能不愛?

